读书破万卷,下笔如有神。
欲知天下事,须读古今书。

书到用时方恨少,事非经过不知难。
一条条古典名句提醒着我,书是个好东西,我小时候爱看书,但家里条件有限。加上父母对于课外读物的不理解,所以能看到的课外读物是少之又少。
自己有这样的经历,所以我儿子从小到大有一样东西,只要儿子要买我从不犹豫,从不心疼钱,那就是书。
当然也有例外,那就是必读书目!
这很奇怪,也很意外,我曾经发帖怒怼那些不理解学校推荐孩子买书的家长。如今自己却心疼起买必读书目的钱。这实在像是喊着减肥吃夜宵,吼着努力却睡觉。躺在青楼谈贞操。偷人钱财说防盗。

那叫一个自打自脸“啪啪啪”!
你且先别急着骂我,听我给你说道说道。
晚上接儿子放学,儿子说学校叫买书,我说好的,什么书?儿子说: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》,《傅雷家书》。我说这两本家里不都有吗?儿子说不行,老师说了,要买黄皮面的那种,版本不一样!

版本不一样?这实在让我有些愕然。奥斯特洛夫斯基他老先生当年到底写了几个版本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》?难道他老人家分别炼了201、202、301、304等各种不同种类的不锈钢?傅雷老前辈当年写信难道每次都是同时寄出不同的几个版本?
记得小升初的时候买《西游记》,买回来也是老师说版本不对,连买的加上家里的,3本《西游记》了,得!可能确实是咱家里《西游记》的版本有问题,可能咱家《西游记》里的猴子是峨眉山的不是花果山的,要么就是猪八戒是长白山的不是高老庄的。
买书我不心疼,但是在家里有的情况下,还得因为老师一句“版本不同”而重买,我真的很心疼!

而所谓版本不同背后到底有没有什么故事,鄙人不得而知,只是到学校门口对面的一排门市一看,家家文具店都已早早的摆好了淡黄封面的两本书。所谓版本不同,也许只是书的背面都封着一本薄薄的叫《真题汇编》的小书,一眼看上去像极了一本武功秘籍!这又着实让我愕然!买这些书到底是为了拓宽孩子阅读,还是为了考试而服务?格式化的题目,格式化的答案之下,我们到底考的是理解力,还是记忆力?
一万个人心中,有一万个哈姆雷特,可十四亿中国人的课本上似乎只有一个哈姆雷特:作者是谁?哪国人?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?
如果必读书目只是为此服务,那么这些必读书目,还有没有必要读?
而所谓的版本不同,是否能成为资源浪费的理由?
展开